"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" 是什么意思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1 03:44:56
出于何书

所为何意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
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五章
下一句是,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解释起来有点复杂,要知道《道德经》里面随便一句话都可以阐述成一篇大学论文的。。。
慢点解释吧~先抢位置

通俗点解释就是
天地不情感用事,对万物一视同仁。圣人不情感用事,对百姓一视同仁。

刍(chu)狗:用草扎成的狗。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,祭祀完毕,就把它扔掉或烧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在本文中比喻:天地对万物,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、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,自生自灭。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:“刍狗,缚草为狗之形,祷雨所用也。既祷则弃之,无复有顾惜之意。天地无心于爱物,而任其自生自成;圣人无心于爱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刍狗为喻。”

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,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。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,没有理性和感情,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,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,不受天、神、人的左右。后一句话老子又谈到“无为”的社会政治思想,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。他认为,作为圣人——理想的统治者,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,采取无为之治,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、繁衍生存,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。

意思就是说天地无所谓仁慈,对待万物就象对待草扎成的狗一样.
下一句是,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
了解